教学训练

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 >> 教学训练 >> 正文

专家“把脉”教研活动,精准献策提升教学质量

发布日期:2025-10-23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
为提升教学质量,促进教师专业发展,2025年10月22日,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系在三教S433会议室开展教研交流活动。此次活动聚焦学院第一轮磨课成果复盘,特别邀请听课组专家教授现场“把脉”,分享教学改进意见,助力教学质量提升。

活动中,王兴平教授结合人工智能学科特性,针对教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提出建议。他指出,人工智能专业作为新兴学科专业,成熟教材资源相对匮乏,课程教学难度高于传统学科,“教师不能拘泥于单一教材,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通过多渠道查阅资料、多版本教材对比,自主优化课件内容,打破‘教材依赖’。尤其新教师要敢于质疑教材内容,探索更贴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。”同时,针对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,王兴平教授强调,人工智能专业课程需摒弃“理论为主”的传统模式,转向“问题驱动”教学,“通过情景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,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搭配具体实例,让学生不仅学理论,更能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。”此外,他还提醒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自信,以专业气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任感。



学院督导刘启明教授则从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师发展双维度给出指导。在教学优化方面,他提出“磨剑、铸剑、亮剑”三步法:“‘磨剑’是长期钻研教学规律,摸透学科教学逻辑;‘铸剑’是打磨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,形成特色教学模式;‘亮剑’则是积极参与教学成果评选,将教学实践转化为成果。”他特别建议,教材选用应优先考虑山东省一流教材,确保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权威性。针对青年教师成长,刘启明教授强调要重视教学常规细节,“课堂节奏把控至关重要,讲课过程中需适时停顿,给学生留出思考与消化的时间,让教学节奏与学生认知节奏同频。”此外,他还鼓励教师兼顾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,“科研是教学的‘源头活水’,教师要提前规划科研方向,为科研申报预留至少一年的准备周期,以高质量科研反哺教学创新。”

参与此次活动的教师纷纷表示,两位教授的建议精准贴合人工智能学科教学痛点,既有理论高度,又有实践指导意义。下一步,人工智能系将梳理专家建议,结合第一轮磨课中的问题清单,制定针对性改进方案,将“问题驱动教学”、“实例化授课”、“科研教学协同”等理念融入后续教学实践,持续优化课程设计,为培养高素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夯实教学基础。



下一条:人工智能学院2026届毕业设计动员大会顺利召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