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积极响应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中“美丽中国·青春行动”青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专项号召,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,7月20日-27日,我院“青春心向党志愿服务队”奔赴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小路口镇,以“保护生态母亲河”为主题开展科考实践,用青春力量守护黄河生态,用多元行动传递黄河流域生态文化。
一、深挖文化内涵:讲解黄河生态文化,探索黄河文化展。
为让黄河流域生态文化从“文字”走向“实景”,我院“青春心向党志愿服务队”以“理论+实景”模式,同步开展黄河生态文化讲解与黄河文化展探索,沉浸式传递黄河生态与文化交融的魅力。在黄河文化展现场,队员围绕“黄河生态演变史”“流域文明印记”“古今护河实践”三大板块,结合展陈的古地图、老照片、监测仪器等展品,为120余名群众讲解“泥沙变化与植被保护关联”“古代治河智慧的现代价值”,解答生态保护相关问题30余个,让静态展品成为动态生态文化教材。针对不同群体,队员设计差异化互动讲解:面向青少年开展“黄河文化寻宝”游戏,引导在展中探寻生态线索、学习知识;与老年群体结合展中老物件聊黄河记忆,用生活化语言解读生态内涵,覆盖全年龄层认知需求。同时,队员提炼文化展中“生态与文明共生”“护河精神传承”等核心主题,更新中小学讲座与社区宣讲框架,为后续黄河流域生态文化宣讲夯实历史厚度与实景支撑。
二、多措并举护河滩:植树筑牢水土防线,清废还原岸线洁净。
为强化黄河滩区生态保护,志愿者们集中开展河滩生态修复行动,通过“植绿+清废”双措并行,为黄河岸线织密生态屏障。在植树现场,志愿者们分工协作,挥锹挖坑、扶苗培土、踩实浇水,将一棵棵苗木有序栽种在河滩沿岸。此次种植的苗木均选用适应当地气候的乡土树种,不仅能有效固定河滩土壤、减少水土流失,还能逐步构建滨水植被带,提升滩区生态涵养能力。与此同时,另一组人员手持夹子、垃圾袋等工具,对河滩内的塑料垃圾、枯枝杂物、废弃物品等进行全面清理。大家沿着滩涂仔细排查,不放过任何一处卫生死角,将清理的垃圾分类打包后统一转运处理,让原本散落杂物的滩涂重新恢复洁净本色。“既要让滩区‘绿起来’,也要让岸线‘净起来’。”参与行动的志愿者还将建立常态化巡查维护机制,定期对种植苗木进行养护,并持续开展河滩垃圾清理,以长效行动守护黄河滩区的生态颜值与生态安全。第二站,服务队走进哈密博物馆。哈密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,是一个集历史、文化、艺术于一体的宝库,在这里能领略到哈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。在馆内,志愿者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,了解了哈密地区从远古时期到近代的发展脉络,对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、艺术特色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志愿者们还与馆内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,学习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。
三、黄河水质监测行动:志愿服务队采样检测、普及护水知识,问卷收集民声
团队开展黄河水质监测行动,在黄河沿岸预设点位有序开展工作。志愿者严格按照规范清洁消毒采样工具,用专业采样器精准采集水样,标注时间、地点、水深等信息后,转运至临时检测点操作便携式设备,对pH值、溶解氧、浊度等核心指标进行检测分析,同步记录沿岸植被生长、水面漂浮物等生态情况,确保监测数据完整可追溯。行动中,志愿服务队还面向周边居民开展护水知识普及,通过发放宣传手册、现场讲解等方式,介绍黄河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日常节水护水小技巧,提升居民生态环保意识。同时,志愿者们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,围绕黄河水质现状感知、护水措施建议等内容收集意见,倾听民声,为后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黄河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,凝聚全民护河的青春力量。
我院“青春心向党志愿服务队”从深挖黄河文化内涵、让生态文明“活”起来,到“植绿+清废”双措并行、为滩区织密生态屏障,再到科学监测水质、倾听民声凝聚护河合力,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热情,将“美丽中国·青春行动”的号召落到实处,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。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的行动实践,更是一堂行走的生态文明教育课。未来,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总结实践经验,把黄河生态文化宣讲、滩区长效管护、水质动态监测等工作常态化推进,以青年之力带动更多人关注、参与黄河保护,让青春之花在守护母亲河的征程中持续绽放,共同书写黄河生态永续发展的美好篇章。




